体育日报广州10月16日热讯(记者田宇、赵紫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蹦床项目日前在广州体育馆落幕。记者在翻看秩序册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黄珊汕,福建队教练。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黄珊汕以一枚铜牌实现中国蹦床奥运奖牌零的突破。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全运会冠军……这个名字在中国蹦床史上曾被浓墨重彩地记录过。
记者近日在广州体育馆见到了她——梳着马尾,手里拿着醒狮造型的十五运会吉祥物,一身福建队紫色队服,依然保留着当年运动员时期的飒爽英姿。

图为黄珊汕接受采访。体育日报记者 肖恩楠 摄
“做教练比做运动员紧张多了”
“太紧张了,我觉得我自己比赛都没这么紧张。”带队比完全部比赛,黄珊汕松了口气。
这次福建队拿到男团第五、女团第八的成绩,队员傅玮健拿了男子个人第五。“男团还是有一点点遗憾。其实除了一、二名有绝对优势,第三名到第六名差距并不会太大,就是看临场发挥。对于个人赛和女团来说,这个结果其实算比较正常。”
作为曾经屡登领奖台的运动员,也作为上届全运会女子个人冠军的教练,对于这次不太耀眼的成绩,她说并没感受到落差,语气坦然:“自己当过运动员,知道不可能永远都在最高点,总会有低谷期,更何况是整个队伍。”
2013年退役后,她的生活节奏没什么改变。“其实跟以前是一样的,只是从自己练变成了带别人练。周一到周六,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继续练三个多小时。”黄珊汕笑着补充道:“不过现在回家多了一个任务——带娃。”
黄珊汕的儿子今年5岁了。她有时会把孩子带到蹦床馆里,“他还是蛮喜欢跳的”。
比起运动员时期,她坦言如今更辛苦。“以前我只要管好我自己就行了。现在我手上带了七八个队员,他们的性格、每天的状态、年龄甚至性别都不一样,要不断调整沟通。”
站在场边看队员比赛,无法掌控局面的无力感让她有些无奈,“并不是我觉得应该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子”。

图为黄珊汕(中)在比赛中保护运动员。(受访者供图)
她介绍,14岁到18岁是蹦床运动员学习难度动作的黄金时期。但同时,这个年龄段也处于叛逆期。身体条件好的运动员,不一定有刻苦训练的自觉。教练在这方面能做的并不多。“所以我对我的队员说,无论你们条件如何,只要你们愿意练,我一定好好带你们。”
“真的有飞的感觉”
1998年前后,蹦床项目刚在国内起步。为组建队伍,练了多年体操的黄珊汕被挑中了。“当时很不愿意,因为11岁对于体操来说正是要出来比赛的时候,而且完全不知道蹦床是什么东西,就会觉得我以前的付出可能全都没了。”
但真正在蹦床上跳起来的时候,她发现蹦床是如此“好玩”。“当时让我做个转体360度,我感觉我都没有使劲就转了一个720度。”
运动员们在网面上跃起的高度,几乎相当于两三层楼。脚下这张网,为他们插上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蹦床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轻盈,真的有飞的感觉,在空中感觉整个气全部提在上面,感觉很飘、很舒展。有这么充足的高度,想做什么动作都可以。”
2003年11月20日,福建队选手黄珊汕在蹦床女网个人决赛中夺冠。当日,为期3天的2003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在昆明落下帷幕。 体育日报记者 谭熙鹏 摄
看着本届全运会男子蹦床个人冠军严浪宇在决赛中一套10个动作,做了9个(翻腾)三周。她惊叹之余感慨道:“这以前怎么敢想,我们那时候男孩子能做5个三周就顶天了。”
“现在的蹦床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了,网的弹性更大,危险系数增加了,但不可否认能飞得更高,就可以做更大难度,观赏性也更强了。现在他们就愿意去尝试更高难度的动作,这就是一种突破。”
一套成套10个动作,比下来一分钟。为了这一分钟轻盈地飞,背后是千锤百炼。
刚转到蹦床后的一次加练让她记到现在:“我有一次跟老师杠上了,他觉得我没做好,要做到他满意才能下课。”黄珊汕也不服软:“那就来吧。”结果练到凌晨快三点。
“当时就一个想法:爸爸我拿到了”
再次来到广州比赛,黄珊汕心里感到很亲切,直言“广州是我又爱又‘恨’的地方”。
说起爱,似乎很好理解。2010年广州亚运会,她蝉联了亚运冠军。为何还有“恨”?
2001年,广州九运会。“那时候其实有绝对实力,但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我的闺蜜也是队友郑晓鋆在我前面做,做得挺好,我就有压力了。上了难度套,结果失败了。”
“当时我爸也觉得这块金牌把握比较大。结果过了一年,我爸就去世了。”父亲的离世让这份遗憾成了一定要兑现的诺言。“我后面这4年的努力,真的不是冲着奥运去的,为的是全运会金牌。”
她也被自己的努力眷顾了。2005年十运会,她如愿拿下个人金牌。“当时就一个想法:爸爸我拿到了。”

2005年10月20日,福建队选手黄珊汕在领奖台上向观众致意。当日,第十届全运会蹦床女子网上个人决赛在江苏省江阴市体育馆进行,黄珊汕获得冠军。体育日报记者 杨俊江 摄
在她的心里,这枚全运金牌远比奥运奖牌更有分量。
得偿所愿无疑是故事的圆满结局,但并不自动成为下一段的理想起点。拿下十运会金牌后,她一下子没了目标。“后来回家翻奖牌的时候,发现2006、2007年我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时间来到2008年。“第一站世界杯,预赛做第四个动作的时候,踩到了红线旁边一点点,我就停下来了,突然整个人觉得无所谓了。”
没进决赛,黄珊汕只能坐在看台上。“旁边一个裁判问我,平常都是别人坐在上面看你比赛,今天你坐在上面看他们比赛,你有什么感受?”
“那一下我真的、真的觉得憋屈。我看着他们这种成套都能达到的分数,我随便做一套都能达到,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别人拿可能是属于我的成绩?那时候一下子觉得醒了。”
从那以后,一直到北京奥运会前的测验加比赛,她再没失败过一套。
“如果背负太多,就不会享受了”
命运还是对她开了玩笑——失败的一套,发生在北京奥运会资格赛上。“摔下来那一刻我脑子都是空的。”
资格赛第二天,她跟着队伍来到训练馆。教练对她说:“反正后面没比赛了,你可以不练,调整一下自己。”
“不,我要练。”
10个动作连提前活动都没有,黄珊汕非常顺利地做完了。“做完站在网上那一瞬间,我直接就哭了。”
“我不知道站了多久,但那一下脑子里面转得很快:4年,从头再来。”一个新的目标在她心里萌发。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她以一枚宝贵的银牌给这段“从头再来”画上句号。

2012年8月4日,黄珊汕在领奖台上。当日,在伦敦奥运会女子蹦床决赛中,中国选手黄珊汕获得亚军。体育日报记者 沈伯韩 摄
赛后,她在接受体育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我的运动生涯我不打分,我的确是有遗憾的,这我只能留在以后的生活上弥补,我相信我是可以弥补上这个遗憾的。”
13年过去,记者把这段话念给她听。
她的表情很淡然。“我其实觉得不是说弥补。从以前到现在,我很喜欢蹦床。我以前可能少一个奥运冠军,现在我也没觉得我一定会带出一个奥运冠军。我留在这个项目,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让我很舒服了。”
“回头看我觉得如果背负太多东西,就不会享受蹦床了,人就不开心了。所以我希望我带的队员是喜欢这个项目,愿意为这个项目付出,这样才能一直是乐观向上的。”
回头看,曾经的遗憾已不再重要。就像蹦床上的每一次腾跃,不仅为了达到山顶,向上,本身就是意义。未能企及的顶峰旁,也有迷人的风景,还有一串串脚印——那是曾经努力攀登过的证明。
vs
瑞典U16
vs
瑞典U16
vs
赵心童
vs
雷佩凡
vs
奥沙利文
vs
上海U20
vs
辽宁U20
vs
河北U20
vs
莱巴金娜
vs
凯斯
vs
NAVI
vs
Spirit
vs
拉科尼联
vs
若开联
vs
埃塞俄比亚保险
vs
香港
vs
阿勒1970体育
vs
KF维拉斯尼亚波兹兰
vs
蔚山现代太阳神
vs
泰拉维U22